100元3小时上门服务电话号码_约快餐的qq_100块约3小时上门_约跑app官方入口

行业洞见

Our Insights

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述

2025-07-29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Assisted Translation, CAT)在广义上涵盖了所有能够协助译员完成翻译工作的计算机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处理、格式转换以及电子词典等。在狭义上,计算机辅助翻译特指那些专为提升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之一是翻译记忆技术。与机器翻译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并非直接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而是辅助译员开展翻译工作。译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积累术语、建立和完善记忆库等,从而在后续翻译工作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核心概念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涉及多个核心功能,这些功能??楣餐鞔锏郊扑慊ㄖ氲男Ч?。

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翻译记忆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储和检索已翻译过的句子或片段。当译员遇到相同或相似文本时,翻译记忆系统会自动检索并提供翻译建议,从而避免重复工作,提高翻译效率。

语料对齐(Alignment):语料对齐是将双语或多语材料以词句或段落为单位自动切分为翻译单位、并依序匹配源语和目标语的人机交互半自动过程,其本质是建立源语与目标语词、短语、句、段等相同语言单位间的对应关系。语料对齐是依据现有翻译资源建立翻译记忆库的过程。

术语管理(Terminology Management):术语管理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环节,它允许译员集中管理和维护专业术语。通过术语管理,译员可确保整个翻译项目中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术语混淆或误用。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机器翻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可以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和大量语料数据自动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虽然机器翻译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快速、初步的翻译工具,为译员提供参考和辅助。

译后编辑(Post-editing):译后编辑是机器翻译后的重要步骤,包含审查和修改机器翻译结果等步骤。译员需要仔细检查机器翻译的输出内容,修正其中的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以确保最终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质量保证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项重要功能,它能够对译文进行自动检查,识别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检查内容包括数字、空格、标记、术语一致性、漏译句段等。通过检查,译员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译文质量。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流程管理可以提升翻译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水平。典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流程包括文档预处理、切分与分析、翻译与编辑、质量保证、审校、后处理与导出等。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是确保翻译流程高效、有序进行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从项目启动到交付的所有阶段,包括需求分析、任务分配、进度规划、资源管理(如翻译团队、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质量控制和最终交付。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通?;崽峁┠谥没蚣傻南钅抗芾砟?椋镏钅烤砀俑鞲龇肴挝竦淖刺?、监控任务进度,以及协调多语言、多译员之间的工作。

(二)发展历程

计算机辅助翻译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期、稳定发展期、迅猛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

1. 萌芽期(1967-1983)

1966 年,美国科学院自动语言处理咨询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ALPAC)发布的报告全面否定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并建议停止对机器翻译项目的资金支持,使得机器翻译研究遭到重创,人们转而开始寻求以其他方式提升翻译效率,研究可应用于机器翻译的语言和计算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于语料库和统计学的翻译技术研究,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奠定了基础。翻译记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1979 年,当时被称为文本检索翻译(Translation by Text Retrieval)。多层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设想出现于 1983 年,在这一设想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具有三层意义,分别为基本文字处理与术语管理、术语检索和参考译文以及更加成熟的翻译工具,其中包括全自动机器翻译。借助成熟的翻译工具,译员可以修订机器翻译译文并反馈结果给系统。

2. 稳定发展期(1984-1992)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翻译支持系统(TSS)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代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但当时的市场尚未准备好使用这类工具,国外的大多数译者仍在使用打字机。1984 年,世界上最早的两家计算机辅助翻译公司——塔多思(TRADOS GmbH)和 STAR 集团(STAR Group)成立。1990 年,塔多思发布了首版 MultiTerm,最初是用作 DOS 下的术语管理工具,也是塔多思的主要应用程序之一。1991 年,STAR 集团推出了供内部使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 Star Transit。

3. 迅猛发展期(1993-2002)

经历了初步稳定发展后,翻译行业涉及的业务领域逐渐增多,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更加多样化。1993 年,法国 Atril 公司发布了首款基于 Microsoft Windows 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 Déjà Vu。1994 年,塔多思开发了可在 Microsoft Windows 中运行的 Translator’s Workbench。此后,市场上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数量越来越多,语料对齐、机器翻译及项目管理等功能逐步完善,减少了译员在非核心翻译工作上的投入。

4. 蓬勃发展期(2003 年至今)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版工具相继出现,功能逐步完善,翻译记忆系统也不断升级并被广泛接受。进入 21 世纪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的界面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众多软件/系统开始采用独立操作界面(不再作为文字处理软件的插件),支持在 Microsoft Windows、macOS、Linux 等多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中使用,可以兼容几十种文件格式,并能在翻译完成后保持文件版式不变

2006 年,计算机辅助翻译取得巨大进步,具备了自动质量检查、译文匹配、用户界面本地化等新功能。此外,各种项目整合与翻译管理解决方案相继出现。2009 年国产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雪人 1.0 版本发布,同年 Lingotek 推出了软件即服务协作翻译技术。2010 年起,各种翻译任务通过众包、协作的形式进行。期间出现了一些具有项目管理、项目实时分享等功能的新版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如 Across Language Server Service Pack 5.1、memoQ 4.0、Atril TEAMserver 2.0、Wordfast Classic 6.0 等。

2012 年以后,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云翻译平台,传统 C/S 架构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移植到云端(B/S 架构),在云端进行协作翻译并同步保存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提示、上下文信息搜索、实时错误检测与修正等功能不断完善,术语管理和知识库建设也更加便捷。

(三)系统架构

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关键层次(图 1),以优化翻译流程、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翻译质量,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图 1 系统架构图

1. 用户交互层

用户界面:提供直观、易用的图形化界面,使译员能够高效地进行翻译操作。界面通常包括文本编辑器、翻译结果匹配/搜索窗口、术语匹配/查找窗口等。

导入/导出支持: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如 docx、xlsx、pptx、pdf、html、xml 等。既可以导入单个文件,也可以导入多个文件。每种文件都可以自定义筛选条件,仅导入需要翻译的内容。支持译中、译后导出文件,也支持单个文件、多个文件、筛选内容的导出等。

2. 功能服务层

项目管理:设置翻译、审校、签发等不同阶段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分配,跟踪项目进度。

翻译记忆库管理:创建和维护翻译记忆库,存储已确认译文的句段,在新项目中自动检索相同或相似内容以提高翻译效率和一致性。

术语库管理:创建和维护术语库,确保术语翻译的便捷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机器翻译: 为用户提供初步翻译建议或完成部分自动化翻译任务。

质量保证:通过数字检查、标记检查、术语检查、 一致性检查以及拼写和语法检查等,提升翻译质量。

资产管理:对翻译记忆库、语言处理规则和项目模板等关键资源的集中维护和管理,确保翻译一致性、 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项目管理的便捷化和标准化水平。

用户管理:对译员、审校人员和其他参与者进行角色赋权、身份认证、工作量统计、绩效评估及个性化设置等方面的集中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对项目成员的有效组织和激励,提升协作效率,确保翻译过程顺畅、可控。

3. 数据管理层

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用户设置、项目信息等数据,实现版本控制和权限管理。

资源索引与检索引擎:快速精准地从大量翻译记忆数据中提取匹配项,降低译员工作负担。

实时更新与增量索引:随着翻译内容的更新和增加,动态更新索引系统,确保最新翻译结果及时纳入检索体系。

4. 底层技术支撑层

预处理与后处理:对原始文档进行格式识别、结构分析、拆分、标记、通过翻译记忆库预翻译等预处 理,对翻译结果进行内容重组、合并、格式还原等后处理。

API 接口与集成:提供标准化应用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业务系统如翻译管理系统(TMS)、内容管 理系统(CM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进行数据交换和功能整合。

5. 基础设施层

硬件环境:服务器、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确保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稳定运行。

云服务:部署在云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还需有云平台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安全策略以及高 可用性保障等方面支持。

(四)产品形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的产品形式主要包含桌面应用、在线/云端解决方案、插件或集成式工具以及 定制化企业级系统四类:

1. 桌面应用

为用户提供独立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支持离线工作。

2. 在线/云端解决方案

提供基于 Web 浏览器的在线翻译环境,方便团队协作,实现远程同步翻译和实时更新等。

3. 插件或集成式工具

针对特定软件或需求开发的插件,集成于内容生成、存储和接收系统或运营、管理和治理平台。

4. 定制化企业级系统

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定制的大型翻译管理系统,不仅包含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系统,还可整合流程自动化、多语言资源管理、组织/用户管理、客户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

说明: 以上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架构和常见产品形式,实际产品和服务正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演进。

本文来源:《2024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发展与应用蓝皮书》